选择听从大掌教的号令。关键在于,两大派系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,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否决上面达成一致,而无法统一意见提出自己的政令,便处于防守的位置。

除此之外,虽然大掌教无法废黜参知真人的身份,必须通过金阙才能废黜参知真人或者平章大真人,但九堂和地方道府的人事任免之权还是掌握在大掌教手中,不必通过金阙,若是被大掌教罢免职务,纵然有参知真人的身份,仍旧是道门中的大人物,能够在暗中施加影响,可手中实权绝对比起其他参知真人少了不止一筹。

就拿东华真人来说,如今他是紫薇堂的掌堂真人,有这个身份

在,无论是正一道弟子,还是太平道弟子,都要在考评晋升上看东华真人的脸色,因为名正则言顺。可如果东华真人没了紫薇堂掌堂真人的身份,那么纵然他还是参知真人,也只能影响到全真道弟子,另外两道弟子便不会在意东华真人的号令,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。

总结来说,大掌教和金阙的关系有些类似于前朝时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,内阁掌票拟之权,可以提出各种政令,司礼监掌批红之权,有否决的权力。两者都只有皇帝赋予的部分权力,只有双方齐心合力,才等同是完整的皇权。

如此一来,有利有弊,好处是杜绝因为大掌教一意孤行而导致道门陷入危机的局面,坏处是也让后世的几任大掌教缺少足够的权力,再加上后世历代大掌教本就威望不如玄圣,根本无法整合三道。

其实玄圣的用意也很明显,他不希望后世的某位大掌教通过暴力的手段,以摧毁另外两道的方式,付出道门内乱的代价来整合三道,那是得不偿失的,而是希望能够以较为温和的手段消弭三道的矛盾和派系之别,毕竟三道同属道门,同根同源,共同尊奉一个道祖,并非儒道之争或者佛道之争那般泾渭分明。就算真要动武,也最好只局限在部分高层之中,不要殃及到整个道门。

简单来说,玄圣认为就算不得不用一些激烈的手段,也最好是“宫廷政变”,少部分人流血,而非是波及到整个天下的“靖难之役”,将整个道门都席卷进来。

不过天下没有万世不变之法,任何规矩法制都有时效性,如今距离玄圣时代已经过去了二百年,道门的形势也与玄圣时的道门形势大

章节目录